- Jan 13 Sun 2008 21:19
走過不孕不孕男女的必備手冊
- Jan 13 Sun 2008 20:51
你不可不知的子宮內膜異位症--約佔不孕門診的30-40%
到不孕症中心之患者,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讓自己懷孕,而子宮內膜異位之患者約佔不孕門診的30-40%,其比例相當高,您是否想了解何謂子宮內膜異位?
原 因:子宮內膜異位即子宮內膜生長在子宮以外的地方,數種可能引起子宮內膜異位的病因中最常見的是,部份經血經輸卵管逆流入腹腔。因經血內懸浮著一些子宮內膜細胞,便隨機附著在卵巢或腹腔的其他地方,生長增殖,便形成巧克力囊腫或沾黏,而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由於此內膜組織含有較高之前列腺素,這種荷爾蒙會引起子宮及附屬器官平滑肌的痙攣,因有下腹疼痛及腫脹的現象。婦女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症感受性亦可能受基因及免疫方面的影響。
發 生 率:生育年齡的婦女約有1~2%,但不孕症婦女約有30%
發生部位:子宮內膜異位最常發生在骨盆腔,尤以卵巢、子宮後面的Douglas Pouch和仙骨子宮韌帶(utero-sacral ligament)等等。
- Jan 13 Sun 2008 20:42
有人說:「不孕是一個女人永遠的心痛

有人說:「不孕是一個女人永遠的心痛」,事實上,對許多男人來說,這也是人生相當大的缺憾。台北醫學大學生殖醫學主任曾啟瑞則專門為人縫合這個缺憾,幫助不孕症患者向老天爭取孩子。
曾啟瑞是帶領醫療團隊完成國內首例試管嬰兒的先驅,在不孕症的研究及治療方面,成果更是斐然,患者遍及日本、美國等各地,稱得上是國際級的頂尖專家。
照顧病人才是好醫師
在從事生殖醫學工作逾二十年的生涯中,曾啟瑞認為,不孕症生殖醫學的臨床成績「不是100分就是0分」,完全沒有中間地帶,不像其他急慢性疾病,治療後病情多少會有改善,不孕症病人如果沒有生下孩子,治療的成績單上、永遠掛著是「零」。因此,曾啟瑞常告訴年輕一輩的醫師,從事不孕症治療要堅持完美主義永無止盡地要求自己,絕對沒有六十分的「差不多」醫師,他堅持「治療疾病的人是輸家,照顧病人的人才是贏家」。
曾啟瑞說,不孕症約有六成比率來自於婦女本身,男性的比率則占四成左右,但在求診治療的過程中,女性卻要承受來自家庭及外界的身心壓力。因此他強調,治療不孕症是「治人」不是「治病」,如果病人的身心壓力無法改善,就不能愉快期待受孕。
「事在人為」是曾啟瑞常掛在嘴邊的四個字,凡事總是抱持著「不到最後關頭
絕不放棄」的態度。治療不孕症二十年,一路走來的甘苦可以用「酸甜苦辣」四個字來形容;對於整日拜佛求籤、渴望送子娘娘恩寵的不孕症夫婦來說,傳宗接代這個無法承受之重,讓無法順利生兒育女的夫妻雙方沈浮在夢想與幻滅間,面對患者那雙無助的眼神與充滿期待的詢問,醫師同樣對患者的煎熬感同身受。

重建患者信心與時間賽跑
- Jan 13 Sun 2008 14:03
台灣首例試管兒 今年23歲 -曾啟瑞憶當年
- Jan 13 Sun 2008 12:10
哈佛歸來--成功完成台灣第一個試管嬰兒創舉

哈佛歸來--成功完成台灣第一個試管嬰兒創舉
『任何一種疾病,都可以透過藥物或醫療設施加以治療或改善,但是【不孕症】不同,它沒有灰色地帶,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基於上述的理念,台北醫學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暨醫學院院長曾啟瑞,於1983年從美國哈佛大學深造返國後,即決心致力於『不孕症』的研究與治療。並完成國內第一個試管嬰兒的創舉。
行醫多年以來,曾啟瑞醫師重新點燃了不少絕望家庭的希望,更挽救了許多瀕臨危機的婚姻。
曾啟瑞是如何走人這個80年代初期十分冷僻的行業,進而選擇它成為終生職志?且聽他妮娓道來。
為不孕夫婦點燃希望
- Jan 12 Sat 2008 17:39
把握青春 別太晚結婚!!

晚婚晚生 台灣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可能不孕
【中央社 】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八日電)接受人工生殖的夫妻 常常擔心會生下多胞胎或早產兒,今天有治療不孕的醫 師指出,減胎技術和產前檢查能使試管嬰兒成長如同正 常孩子,但是高齡確實不利懷胎,他擔心台灣民眾晚婚 晚生,每七對夫婦就有一對可能不孕,幾年後將會出現 接受人工生殖的不孕母女。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暨婦產部主任 曾啟瑞指出,目前有卵細胞質內精子注射術、囊胚胎植 入、卵子粒線體置換術等技術,使得大多數不孕夫婦在 一到三次的治療後,重燃「生」機。
曾啟瑞指出,人工生殖造成的多胞胎妊娠比率較高 ,分析北醫出生的二百零五對雙胞胎比較自然懷孕、人 工受孕組(沒有經過試管受精)、試管嬰兒的受孕方式 ,發現三組在胎兒懷孕週數、胎兒生命指數、胎兒新生 兒死亡率、新生兒住加護病房的比例上,三者都沒有明 顯差別。
曾啟瑞說,台灣並未開放代理孕母(新聞、網站),社會上也沒看 到五、六十歲高齡老婦接受荷爾蒙治療重新懷孕,不孕 夫妻平均會嚐試一到二次的人工生殖治療,如果治療到 第四次仍然不孕,極大多數會放棄治療,就算想要再試 ,也因為進入停經期而死心。
他表示,由於晚婚、晚生、生活環境的影響,台 灣每七對夫婦就可能有一對成為不孕族,人工生殖技術 引進台灣二十年,現在還沒有看到「人工」做人成功的 媽媽所生下的女兒面臨不孕問題,但未來幾年可能就會 出現。
- Jan 12 Sat 2008 17:31
台大北醫合作胚胎孵化論文獲首獎
台大北醫合作胚胎孵化論文獲首獎
ohayo特派記者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台大醫院、醫學院團隊共同完成透過基因晶片分析研究,解開胚胎孵化奧秘的論文報告,對不孕症患者有重大貢獻,並已獲得歐洲人類生殖醫學年會的論文首獎。
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暨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曾啟瑞領導的研究計畫,與台灣大學附設醫院醫學研究部陳惠文博士、台大醫學院基因體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以「利用基因晶片研究胚胎孵化過程中基因表現圖譜」於第19屆歐洲人類生殖醫學暨胚胎學年會,在全球600篇論文中,獲得最佳論文獎。
- Jan 12 Sat 2008 17:29
慣性流產 現生機

【中時電子報 】 邱俊吉╱台北報導
流產,會傷透父母的心,若是習慣性流產,那更是傷心欲絕,國內醫界已發展出新療法,讓某些習慣性流產的媽媽順利產子,其中1名流產5次的女子,便透過此療法,在上個月生下雙胞胎,圓了多年夢想,也為許多習慣性流產夫妻,帶來重生希望。
習慣性流產有多種原因,其中1個原因是夫妻彼此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LA太過相近,而在以往,醫師對這種原因的習慣性流產,幾乎是束手無策,只能在懷孕前,就把先生的白血球打入太太體內,讓太太早一步「適應」先生的HLA,但成效有限。
北醫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曾啟瑞表示,HLA照理人人各異,只有雙胞胎才會完全相同,但某些民眾也許「500年前是一家」,血緣較相近,若聯姻,HLA也許會有幾個相同,而這就有可能導致習慣性流產了。
曾啟瑞說,對於產婦而言,懷孕就是一種「異物入侵」,所以照理會產生排斥,但醫界推論,懷孕時母體自動產生的「阻斷性抗體」,及胎盤大量產生的黃體素,也許都有抑制排斥的作用,讓母親能好好生孩子。
不過,夫妻的HLA若太相近,母體反而難以「警覺」,以致於阻斷性抗體、黃體素分泌不足,寶寶也因此活不下去,造成反覆流產。
也因此,曾啟瑞便試圖在懷孕初期,給習慣性流產的媽媽施打黃體素,每周打1次,打到胎盤比較成熟時、通常是懷孕12至16周才停止施打,發現效果絕佳。
- Jan 12 Sat 2008 17:26
北醫醫學院曾啟瑞院長2007年10月24日二度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做參觀訪問

北醫邱文達副校長、北醫醫學院曾啟瑞院長等應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霍泰輝院長 (Tai Fai FOK, Dean, Faculty of Medicine) 之邀請,於2007年10月24日蒞臨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附屬威爾斯親王醫院做一天之實際參觀訪問。
一行從早上9:30抵達威爾斯親王醫院,由霍泰輝院長親自熱情接待,並進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之介紹簡報,由於2006年11月曾院長曾率醫學院各系所主管訪問中文大學,2007年9月霍院長亦曾訪問台北,因此讓此次訪問顯得極為熱絡,霍院長亦答應與北醫大醫學院簽訂姊妹校之合作關係。簡報結束後並和邱副校長、曾院長就兩地醫療系統之同異之處交換意見並討論,接著安排小兒科主任Prof. Rita Sung 介紹香港對專科醫師資格之評鑑審核制度,外科主任Prof. M. J. Underwood,介紹外科醫師稽核機制,護理學院Prof. Carmen Chan 報告護理系課程及實証訓練,及分享他們處理護理人員短缺問題之經驗。
午餐由霍院長作東在Jockey Club 跑馬場貴賓廳接待參訪團,跑馬場貴賓廳俯視整個賽馬場,視野遼闊氣派非凡,此地亦被選為奧運賽馬場地。
下午繼續參訪行程,先參觀A&E部門,由Prof. Timothy Rainer 導覽ER設施、病人就醫流程,接著到包玉剛爵士癌症中心由 Dr. Kenny Lei 介紹中心對不同癌症病人衛教,照護的program。下一站參觀Jockey Club賽馬會微創外科手術模擬手術培練中心,對該中心精密之超現實影像電腦設備讓醫師做幾近真實之3D虛擬模擬手術練習,印象深刻, 該中心並有定期認証培訓課程,除了分享資源外亦可回收在儀器設備上之投資。
接著參觀骨科實証培訓中心由Prof. Qin Ling 介紹該中心簡介及其培訓項目,該中心有新穎設備及衛材,加上創新的電腦設備為輔助教材,印象深刻。最後一站是ICU,奇怪他們車禍病人為何不多,被告知可能是因為有非常嚴峻的交通法規,所以沒有人敢酒醉開車,會吊銷駕照兩年,很少人願意以身試法,再加上路上沒有摩托車所以重度創傷病人較少,值得令人思考。
- Jan 12 Sat 2008 17:21
2007年9月6日曾啟瑞院長訪問北京大學

↑與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醫學院李立明副校院長合照(左起:王安有處長、陳榮邦老師、李立明副校院長、曾啟瑞院長、管遠志處長) 2007年9月6日曾啟瑞院長訪問北京大學與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
曾啟瑞教授與陳榮邦老師於2007年9月6日訪問北京大學醫學部與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醫學院,此行目的希望了解中國大陸兩所一流大學的醫學教育與醫院實習現況,以便將來有興趣之師生互訪。位於東城王府井的協和醫科大學,新大樓高掛著的古典牌坊見證了中國協和醫科90年的發展與歷史,此次參訪有幸由李立明副校院長親自接待,以及國際合作處周玲女士、教務處管遠志處長陪同。下午即刻驅車前往學院路38號的北京大學,有幸由北大醫學部副主任(即醫學院副校長)王憲教授親自接待,在醫學部國際合作處徐白羽處長與教育處王維民副處長陪同下,談論將來研究教學與學生互訪事宜。 |